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基础知识
各直属党总支、单位、部门:
为了帮助各单位(部门)全面系统理解、准确把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加快推进我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参照《河南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指导手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汇总有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基础知识如下,请参考使用。
目 录
一、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3
二、什么是“双重预防机制”呢?.....................3
三、安全风险、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3
四、双重预体系创建步骤是什么?.....................4
五、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最终应形成体系文件有哪些?.....8
六、与双预防有关的术语和定义.......................8
七、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13
八、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15
九、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程序是什么?................17
一、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要强化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全链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防范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变成事故隐患、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把风险挺在隐患前、把隐患挺在事故前。
二、什么是“双重预防机制”呢?
所谓“双重预防机制”是指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机制。简单来说该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管风险;第二是治隐患。通过构建并持续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可以做到“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从而来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
通过这一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工程,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二者是上下承接关系,前者是源头,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后者是预防事故的末端治理。
三、安全风险、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事故是由隐患发展和积累导致的,而隐患形成根源就在于安全风险(危险源),如果风险(危险源)得不到有效管控就会演变成隐患,隐患得不到治理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最终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为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不仅要从隐患治理入手,更要从形成隐患的根源入手,也就是对安全风险(危险源)进行有效管控,从而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形成安全生产的双保险。
可以理解为安全风险是一种预知预判的危险,安全隐患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危险。
双重就好比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就如比癌症、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如果将癌症比做安全事故,那么身体疾病就比做安全隐患,而生活中不良习惯就好比安全风险。为了预防疾病,我们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体检指标,来为身体进行预警,对可能会引起疾病的不良习惯去加以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引起疾病。而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我们会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这就相当地隐患排查,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很可能会引起癌变,也就是引发事故。所以说要想不得癌症,就要及时治疗身体疾病,要想不得病,就要控制好生活中的不行习惯。
安全风险、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逻辑关系图
四、双重预体系创建步骤是什么?
(一)策划与准备
1.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
2.编制和发布《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3.制定培训计划,根据职务分工,分层次进行培训;
4.建立完善《双重体系建设指导手册》、《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二)风险辨识与评估
1.以岗位为单元,编制两个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
2.风险辨识:对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采用危害分析法(JHA)进行风险辨识;
3.风险评估:对辨识出来的风险,按照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红色)、较大风险(橙色)、一般风险(黄色)、低风险(蓝色))。
(三)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风险辨识和分级情况,编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清单内容包括风险点、所在位置或设备号、潜在事故类型、风险等级、预警色、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
2.按照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应进行重点管控;
4.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学校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学校、责任部门、科室、岗位)。其中重大风险由学校领导负责,较大风险由部门领导负责,一般和低风险分别由科室负责人和岗位责任人负责。
5.根据风险辨识分级情况,绘制风险四色分布图、重大风险公告栏、岗位明白卡、风险点告知卡、事故应急处置卡等形式,对岗位员工进行风险告知。
(四)隐患排查治理
1.依据确定风险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要求,编制应排查的隐患清单,清单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包括教学、实验实训等)隐患;
2.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3.采用综合性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安全检查、日常安全检查、外部监督检查等多种安全检查形式开展安全检查;
4.对隐患治理进行分类实施:单位(部门)自行组织排查出的隐患,如实记录在安全检查台账(单位、部门保存),并按照规定的期限按期整改,责任部门负责跟踪落实。保卫处组织排查出的隐患,编制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责任单位(部门)进行整改,并对整改后情况进行复查验收,实行闭环管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
(五)动态评估和持续改进
每年对双重预防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流程、规章制度、风险评估、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各环节进行修改完善,确保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六)安全信息化管理
搭建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管理、安全培训、现场巡查、特种作业、数据分析等项目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现动态管理,完善学校安全生产体系管理。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基本程序
五、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最终应形成体系文件有哪些?
参照《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指导手册》中提出的“3223”体系建设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要形成:
3个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个清单:风险辨识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2张图:风险分级四色分布图、作业风险比较四色图
3告知:风险点告知卡、岗位明白卡、事故应急处置卡
六、与双预防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1、什么是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什么是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什么是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氧气瓶存放点、仓库、锅炉房、配电室等是风险点;在实验室进行的试验、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氧气瓶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4、什么是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识别学校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什么是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7、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分级不完全一致,对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
8、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以接受、可容许的。
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
橙色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分级管控层级:红色风险为学校级;橙色风险为职能部门级;黄色风险为科室级;蓝色风险为岗位级。
9、什么是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4)经济合理性。应包括:⑴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10、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学校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11、什么是隐患?
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患是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辅助动力系统;现场其他方面等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其他方面等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12、什么是隐患排查?
对事故隐患的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13、隐患一般分几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对重大隐患应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
确定重大隐患应遵循以下原则(暂定):
①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要装置的;
③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④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学校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⑤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为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
14、什么是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15、什么是隐患信息?
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七、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学校的规章制度、标准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各高校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3.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 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八、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从总体上讲,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四个阶段七个步骤。四个阶段即: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效果验证与更新。七个实施步骤见下图所示:
九、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程序是什么?